一切都是为了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成人和儿童的高质量发展十年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妇幼花开满了院香。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卫生事业进步最大的十年,也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十年,也是成都市妇幼中心医院的十年。
从1938年到2022年,近90年来,成都妇幼中心医院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妇幼卫生事业的发源地,从包家巷、工业街、太盛南路、东城根街一路走来,屹立在日月大道上。她一直关心成都妇女儿童的健康,关心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里,妇女和儿童坚持“一切为妇女和儿童健康”的战略蓝图,建立临床、卫生、科研、教学、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一流的卫生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实现医院从临床卫生到临床卫生和科研紧密结合的战略目标。
面对新的机遇,成年妇女迈出了新的步伐,开始加快,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加快转型升级,经过十年的努力,成年妇女已成为西南地区妇幼保健航空母舰!
创造历史“两率”,继续创造新低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在这难忘的十年里,成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效果明显,有效控制了妇女和儿童的常见病。成都竭尽全力编织安全高效的“母婴急救网络”。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根据疤痕子宫产妇数据预测,成年妇女进行危险前置胎盘干预治疗,是当时全国乃至世界单体医院技术最多的医院。如今,该技术已推广到全市乃至全省,有效降低了危险前置胎盘的死亡率。特别是从2020年到2022年的三年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孕产妇死亡和婴幼儿死亡数量的增加,成都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优秀的试卷。2021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94/10万和2.15‰,继续创下“历史新低”,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让成都成为一个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安心生活、繁衍生息的城市。
2013-2021年成都市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
建筑屏障“三网”支撑温暖安全的大产床
在这难忘的十年里,成年妇女坚持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引领高质量的发展,帮助妇幼健康建设“健康中国”。以孕妇和婴儿安全为重点,率先建设全省和全市“危重孕妇治疗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治疗中心”,建立以覆盖全市的县、区、市三级急救网络体系为支撑,医疗协会双向转诊为补充的危重孕妇和危重新生儿治疗绿色通道,实现全市妇幼医疗保健资源联动。医院前急救-危重转移-危重监护-高危儿童跟踪健康管理系统形成,覆盖成都700公里,每年转移2000多名危重儿童,编织安全高效的“母婴急救网络”。
成都三级急救网络系统成都三级急救网络系统
2021年2月20日,医院新生儿科奔赴四川攀枝花,10小时往返1270公里,成功转运抢救危重新生儿,充分发挥了跨区域医疗协会的作用。
2022年7月13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ECMO团队赴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转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肝移植”重症儿童,在ECMO的支持下,防止病情恶化,成功治疗。
区域协调“四向”发展医学会硕果累累
在这难忘的十年里,成年妇女儿童响应国家分级诊疗和医疗协会建设政策,建立“以三级医院为支撑,以二级医院为核心,以基层医院为导向”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实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区域协同分级诊疗方案,推动上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合作共享共赢的妇幼健康新生态。
2013年,成人妇幼全面启动妇幼专业联盟建设,探索成都市19家县级妇幼机构成立妇幼联盟,依托成都市妇幼中心医院临床保健优势,与联盟单位形成互补双向互动关系,促进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医疗资源共享。
2016年成都妇幼专业联盟建设成功经验后,成人妇幼专业医疗联盟建设破冰起航,继续辐射成都乃至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我院为主导,县妇幼保健机构为枢纽,基层妇幼机构为网络,覆盖成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开拓性“1” 4 N成都妇幼专科医学联合会模式。以管理输出和技术输出为手段,“在位” 在线帮助、指导、规范和提高基层妇幼保健服务能力。
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要求成都市优质资源向全省辐射多点,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根据国家促进城市医疗协会和县医疗协会的政策要求,医院采取措施派遣管理团队和医疗骨干到医疗协会单位,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逐步实现妇幼重病的目标。截至目前,医疗联盟成员单位29家,妇幼联盟成员单位41家,省内外医疗机构17家,基层医疗机构160多家。成都妇幼专业医学协会形成了“成都全球覆盖、省多极、成渝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成员单位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指标、社会效益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妇女儿童重病不出县的战略目标。
2016年建立开创性的“1” 4 N“成都妇幼专科医学会模式。2018年至2022年,先后对阿坝、巴中、广元、广安、西昌、泸州等地开展对口支持,建立跨区域医学会合作。
根据成员单位的需要,派出专家担任成员单位院长、业务副院长、科长、医务科长,直接帮助成员单位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同时派出20多组400多人到成员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
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照顾妇女和儿童“四合作”
在这难忘的十年里,在上级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成年妇女坚持弘扬“红船精神”,成为红船的“旗手”,勇于改革“潮流引领者”,努力成为创新的“领导者”,照顾妇女和儿童的健康,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打造“妇幼健康先锋” 品牌体系。
在过去的十年里,从床位的增加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年妇女和儿童提供医疗服务的力量和质量。2011年,成年妇女合并初期,医院开放床位800张;2018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十大民生项目”之一成年妇女儿科大楼开业,医院开放床位1657张,大大改善和缓解了成都儿科资源短缺的局面。
儿科大楼
在这难忘的十年里,成都妇幼中心医院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第一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核心单位,成功建立了国家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首批肺功能单修基地和新生儿外科微创手术培训基地;建立全国更年期保健专业和全国新生儿保健专业。省级重点学科12门,市级医学重点学科24门;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包括妇产科和儿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新突破,2021年sci论文100篇,妇产科和儿科在四川省重点医学学科(专科)科技影响评价中排名第二,在国家卫生委员会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妇幼专科医院中排名第一,在国家GCP机构药物临床试验值妇幼医院中排名第一。
作为一家妇幼专科医院,成人妇幼的学科布局紧密围绕“全生命链”展开:从孕前(助孕)、孕期(保健)、产时(安全温暖的分娩服务)、新生儿(危重救援),到儿童和青少年(发育和保健),直到孩子最终成长为父母,整个生命周期都有完美的学科护送,并强调医疗保健。
防控屏障坚持总体战略,总体政策不动摇
成年妇女和儿童始终坚持总体战略和总体政策,科学统筹,密切关注疫情防控工作,“遵守纪律、听从命令、动员全体、保持战斗力、规范作业、前瞻性、责任感、统筹协调、诚信创新”,筑起妇幼健康防控的坚实屏障。
指导全市妇幼保健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将0-6岁儿童和孕产妇纳入统一监管,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接种,全力保障疫苗接种安全有序进行。《柳叶刀》子刊和《新英格兰杂志》收录发表高水平论文,科学控制疫情,与世界分享战疫经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肯定。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市、区卫生部门和社区的联系,做好孕产妇和儿童在控制区需要就诊的准备和出诊计划,使用“特种队”上门服务进行病情评估、便携式检测和送药。并重新修订互联网医院,提供方便的在线妇幼健康咨询教育和医疗指导服务。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市、区卫生部门和社区的联系,做好孕产妇和儿童在控制区需要就诊的准备和就诊计划,使用“特种队”上门服务进行病情评估、便携式检测和送药。并重新修订互联网医院,提供便捷的在线妇幼健康咨询教育和医疗指导服务。
非凡十年·成人和儿童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这难忘的十年里,成人妇女和儿童的重点部门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科发展中,成都市妇幼中心医院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口号:内科序列的外科化、外科序列的微创化和生殖医学的准确性。
生殖医学科
据统计,约10%的夫妇面临生育困难。生殖健康和不孕症中心主任王芳带领团队提供一代到三代的“试管婴儿”妊娠援助服务。是成都市妇幼中心医院引以为豪的“王牌科室”之一。人类生殖辅助技术周期辅助妊娠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居全国前列。
成都市妇幼中心医院妇科作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具有一系列先进的微创技术。90%以上的手术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完成,解决影响女性生殖器官健康的传染病、肿瘤等问题。最终目标是缓解疼痛,保护女性生育能力。
80年代以前出生的成都人,约40%或50%出生在成都妇幼中心医院的前身医院,被称为“成都人温暖安全的大产床”。
产科不仅长期保持成都年新生儿数量第一,而且继续推进这一学科的深度。产科作为四川省危重孕妇治疗中心,分别开设了产科门诊和危重孕妇病房,由产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组成多学科团队,共同管理合并内科问题的孕妇。
此外,产科一直在胎儿医学领域做出努力。例如,如果胎